中国不缺优质的C端平台,缺的是后面能确保品质的柔性化、个性化供应链。酷特智能完成了服装产业M端的革命,接下去要把这种能力复制到更多的M端。
厚厚的羽绒服难以抵挡北风裹挟而来的强冷空气,2021年1月6日,青岛市迎来十几年来最大寒潮,酷特智能工厂内却是一番火热景象。年轻工人只穿着一套薄薄的工作服,机器轰鸣声中,他们每天能够在这间工作台密布的智能工厂生产3000多件风格迥异的定制服装。
眼前的工厂已经接待无数来访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媒体,所见之景与想象还是有很大不同。厂房高度大约为6米,3米以上是类似铁路轨道、被称为“吊轨”的空中流水线米以下为工人操作区。
伴随C2M的兴起,一直处在产业链末端、与网络站点平台距离较远的工厂,成为巨头抢占的目标。传统工业化生产成衣的模式有很多问题,虽然酷特智能没有提出“工厂革命”,实际上一直在做着这件事。
“在C2M体系中,C端连接用户画像,很重要,但中国不缺优质的C端平台,缺的是后面能确保品质的柔性化、个性化供应链。”酷特智能董事长张蕴蓝说,“每一家有每一家的理解与努力,但共同点是都朝M端聚集。M即工厂,所谓M端的革命,是在大工业生产里,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一整套体系,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实现柔性化和个性化制造。”
从2003年开始做数字化转型,到2011年正式将C2M上升为公司战略,酷特智能是国内企业中较早破除思维惯性、将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切换到数字化轨道上来、建立数字化生产和管理模式的那一个。张蕴蓝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所有的中心是明白我们的源点在哪里。只有扎扎实实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才能生存下去;把核心竞争力做好,自然而然能够创造价值,走得更远。”
市场需要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无意追逐风口,却在日拱一卒中制造了风口。2020年,随着阿里巴巴推出犀牛制造、拼多多与京东入局,C2M成为疫情之年企业突围自救的良方。
酷特智能之所以做出成绩、被大家认可,张蕴蓝认为,创始人张代理很坚定地从战略方面认为C2M代表了未来最主要的因素,以及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
从刚刚推出C2M战略时的不被理解,到逐步被社会认可,张蕴蓝见证了新事物如何从0到1的全过程。她说,阿里、京东等大企业的入局和推动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他们的影响力会带动更多力量关注制造业,帮助它们进行数字化改造”。
一件定制服装在酷特智能七个工作日的生产流程中,会经过如下十个环节:数据采集、自主设计、智能研发、智能排程、智能仓储、智能裁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质检、智能配套、智能配送。
与传统裁床一次可以裁剪十几套服装不同,酷特智能的裁床每次裁剪一件,裁剪示意图通过光线照到平铺在裁床上的布料上,智能裁床根据射频技术将每部分布料裁剪出来。
布料裁剪区旁边是服装信息卡片制作区。信息卡片相当于服装的身份证,里面包含面料、款号、款式、袖号、线号以及操作流程等各种信息。布料裁剪好后,会匹配相应的信息卡片,一起送上工人头顶的“吊轨”,轨道把任务带到下一位工人面前,他们只需要在身旁平板电脑大小的操作台上刷一下信息卡片,即可看到具体操作信息。
它们是怎样设计、分发,又怎样精准地对接在一起,最后制作成一件完整的服装?即使站在偌大的工厂里,亲眼看着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工作,一个短暂停留的旁观者恐怕也难以参透背后的奥秘,只能感叹制造业流程的繁琐。
过去17年,酷特智能一直在研究一套打破个性化与工业化矛盾的方法。目前,服装领域的C2M赛道上虽然聚集了雅戈尔、报喜鸟、乔治白、大杨创世、希努尔等众多成衣品牌,但与之相比,酷特智能是一家完全转型为定制化生产的公司。在订制数量上,它能做到的起订数量最少;在时间周期上,交付期限为7天,耗时最短。
“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两场自动化:一是看得见的自动化,如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立体仓库等,这是一场工具革命;二是看不见的自动化,即数据流动的自动化,就是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一场决策革命。”数字化企业研习社副理事长安筱鹏称,“酷特智能的定制化生产实践,本质上是在探索怎么来实现数据自流动的新路,如何推动一场企业决策革命,以应对定制化生产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服装行业最大的痛点是高库存,一年的库存极容易消耗掉当年的利润。早些年为了打开销量,服装企业常常需要花很多精力拓展渠道资源,张代理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觥筹交错中。此前他到欧美发达国家参观时,很向往它们的定制店铺,也十分想将其与国内服装行业的工业化生产相结合。
虽然当时并不知道C2M的概念,但张代理已经在实践中认定这是服装行业的生存之道,即连通消费和制造,实现低成本、低库存运营。
完美的设想却一度成为空中楼阁。2003年,当张代理把想法公之于众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定制和工业化天然存在矛盾,行不通。这位被称为“疯子”的企业家,在送走两任职业经理人之后,把留学归来、在外企工作的女儿召回公司,一个在C端寻找客户,一个在M端改造工厂,即使波折重重也痴心不改,终于把这条路走通。
因为变革时间较早,即使相对容易的“看得见的革命”,实践起来也并非一蹴而就。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买,他们就自己投钱研究。以我们在工厂看到的吊轨、裁床和信息卡片为例,国内没有成熟的“吊轨”和裁床生产商,他们就按照需求向制造企业定制;信息卡片也是经过几次迭代最终发展为成型的电子卡片,而最初定制服装的信息、工艺是记在布条上的,由工人们挨个传看。
2003年酷特智能提出将工艺数字化时,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看不见的革命”尝过的苦头就更多了。
定制服装最大的魅力是契合人体结构,从而掩饰体型缺点,不仅让服装呈现静态美,还能兼顾动态美。优秀的版型师不仅需要充分了解人体结构,还要一直更新人体尺寸大数据,不断接受顾客试穿反馈,完善版型理论。
要想实现个性化定制,需要改造的环节太多,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制版和量体,这两个环节是服装设计、加工与生产中颇为关键的一步,它关乎整套服装的造型是不是合体,也是规模化生产不可突破的一道难关。
在量体环节上,为了将老裁缝的“非标准化、基于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量体技术转化为固定参数,他们先是召集专家开会,研究机器制版的可能,又找来了一位从事50年量体工作的老师傅,希望他能制定一套简便易行的量体方式,然而答案都是“不可能”。于是,张代理亲自上阵,与团队一起钻研,最终在他的坚持下,CAD打版设备和自主研发的打版机床不仅让电脑自动制版成为可能,而且效率大幅度的提升,精准度也丝毫不亚于拥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裁缝。几经摸索形成的三点一线坐标量体法,只需要五分钟、采集人体19个部位的22个尺寸,就能掌握合格的人体数据。而这套标准化的方法,能让没有相关经验的人通过三天培训就能具备精准测量人体数据的能力。
在制版环节上,酷特智能首先是根据人体的高矮胖瘦、肩形、肚形等特点,按照一定规则,裂变出远超人体总数的亿万个版型,再根据一个个订单(人体真实数据)验证这套裂变规则是否精确,如果有的规则不正确,就要及时修正,修正之后继续验证。
初期定制化订单不多的情况下,验证一次版型库需要半年的单子。“半年之后就不说砸掉多少客户了,只得到那套规则的修正方法。修正完之后,又得用一年时间再建一个新的版型库,我们的版型库建了三次、推翻三次,看得见的损失,一次就有3000万元。”张蕴蓝告诉《中国企业家》。
做了很多年,修改了特别多规则,酷特智能目前建立的第四代版型库可以完全摆脱对版式的依赖。收到一个个性化订单后,系统按前襟、后片、袖子、领子等部位拆解量体数据,从版型库中找到与其体型特征相匹配的版型,最终组合成符合客户整体身材的版型。老裁缝用一天时间才能做出的版型,酷特智能的数据库只需要20秒钟。这就是大数据给传统工业带来的价值,也成为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的核心竞争力。
一边碰壁,一边砸钱,一边接单,一边打磨流水线M个性化定制的路子,并在这一年将定制化业务剥离,将C2M上升为公司战略。
为了了解C2M的核心要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到酷特智能调研多次,每次都会待很久,与张代理、张蕴蓝以及一线工人交流,向他们询问许多细节问题。找到答案后,许小年成为酷特智能的投资人。
在《数据治理——酷特智能管理演化新物种的实践》一书的推荐语中,许小年称:“酷特智能建成了国内外少有的、较为完整的数字化营销-设计-生产-供应-客服一体化系统,真正的完成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建立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平台之后,2013年,酷特智能开始对企业组织架构和流程做改造,他们去掉了80%的中层人员,建立了一个去部门化、去领导化、去审批化、去科层化、去岗位化的扁平组织架构,实现了从人治到自治的转变。
酷特智能的员工大多是85后与90后,他们年轻、有主见,不再像上一代产业工人那样愿意按部就班地工作,而是希望在岗位上“自由”发挥更大价值。根据酷特智能打造的“源点论”管理系统,工厂里没有组长等中层管理人员,假如慢慢的出现问题,工人可以问旁边人;如果旁边人没有答案,可以将问题输入眼前屏幕,系统看到问题后会自动给出答案;如果问题还没解决,公司会成立临时虚拟组织,专门为此寻找答案。
随着公司的逐渐壮大,现在,最能让张蕴蓝感到开心的是招到优秀人才,而“去部门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更好地留住他们。酷特智能的管理架构中已将具体职能转化为功能节点,谁有能力,谁就去承担这部分职能。
2015年,酷特智能被工信部列为46个智能制造试点企业之一。次年,为了推动纺织行业由传统生产制造转移为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服务型制造,工信部印发《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从两化融合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产业互联网与工厂革命,酷特智能成为别的企业参观、学习的对象。不只在服装行业,更有自行车、摩托车、化妆品、家具家装等其他领域的企业向其咨询变革之道,这让公司看到了新的机遇。
2016年,酷特智能成立新动能治理工程研究院,将自己十几年打磨的模式向全社会赋能。在实现“零库存、高利润、低成本、高周转”运营能力方面,帮助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酷特智能的案例库中已经覆盖30多个行业的上百家企业,使之总体效率提升30%以上。以乳品企业JINHE为例,通过快速补货,定制生产,酷特智能帮助其解决了活菌类短保质期产品的库存积压问题。
虽然巨头纷纷进入C2M领域,但彼此间还是有很大不同。酷特智能新动能治理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金柱告诉《中国企业家》,比如阿里犀牛智造的订单量一般在100件以上,款式、版型也相对简单,要做到一人一版的个性化定制,更有价值的还是把体系、流程的思想融入软件系统中。以“智能排程”为例,系统要用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发给正确的人和机器执行,有效解决了个性化定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问题。
酷特智能的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青岛红领集团,20世纪九十年代,红领是青岛地区家喻户晓的服装品牌,请明星代言、为奥运健儿量身定做出场服等一波超前操作给这家企业烙上了时尚和创新的印记。2007年酷特智能正式成立,名字是张代理取的,“酷”代表了时代,“特”意味着创新。2020年7月8日,酷特智能在科创板上市,公开发行新股6000万股,发行价为5.94元,募集资金净额3亿元。依据招股说明书,酷特智能募资完成后会促进推进柔性智慧工厂新建项目、智慧物流仓储、大数据及研发中心综合体建设项目。
2020年11月,张蕴蓝正式接替父亲张代理成为公司新任董事长。张代理自从走上创业之路,带领酷特智能走完了从0到1的全过程,并把公司推向长期资金市场,然后将一个有着核心竞争力、代表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的企业交到女儿手上。
如何从1到N?根据2011年父女两人为公司制定的C2M发展的策略,张蕴蓝未来要走的路也十分清晰:一种原因是发挥M端的优势,将柔性制造能力通过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复制到更多领域;另一方面是弥补公司在C端的不足,打造自己的时尚、定制品牌。未来的酷特智能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服装企业(服装企业只是酷特智能产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中的一个M),而是一个横跨各界,拥有多个品牌、多个M的产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父亲给我搭建了这个很好的平台,把C2M的根基打得非常牢。”张蕴蓝告诉《中国企业家》,“我的确有个梦想,想将红领REDCOLLAR全面打造成一个世界级时尚定制品牌,将酷特智能打造成一个伟大的时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