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8月20日电(钱芳 庞雪汀)无锡,北倚长江、南滨太湖,揽千年运河入怀,积百年工商底蕴。近年来,无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向“绿”发展,单位GDP能耗年年在下降,“绿色”浓度不断的提高,呈现集群式“绿向生长”,以坚实步伐迈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因工而兴、制造强市的无锡,正以“绿”为径,塑造“锡引力”的新范式。
绿色是什么?作为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双达标”城市,无锡的绿色无疑是外显的,可触可感;对于百年工商名城、制造业强市来说,绿色是焕新发展的内在逻辑。
大运河两岸深植着无锡的“工业基因”。沿运河布局的棉纺织、面粉、缫丝等工厂企业,奠定了这座城市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的地位。
静水深流,斗转星移。时代的风吹绿运河两岸,这里的经济结构已然改变,主城区重污染公司实现“清零”,取而代之的是沿河集聚的新兴起的产业、新型业态。
图为航拍镜头下的运河外滩,如今它已成为无锡的“citywalk打卡地”之一。
一部无锡史,半部在梁溪。京杭大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的运河外滩,是1948年成立的开源机床厂厂址所在。昔日的机器轰鸣声早已消弭,历经开发改造,如今,年逾“古稀”的旧厂房焕发“童颜”,与穿插其间的生活配套新建筑,构成了时尚的都市街区。
岸绿、水清、花香、鸟鸣,夜市、美展、话剧、休闲……生活气息一点一点柔化了原先硬朗的工业线条。
如果说,陆续变身为博物馆、文创园、景点、办公载体的工业遗产,是一种“腾笼换鸟”式的空间焕新,那么,对于承担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主力的传统产业来说,则是重组生产力要素,重塑时空观念的一场革新。
土地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是传统产业的特点,也是制约发展的难点。无锡惠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老旧厂房升级改造数据库”,专班推动2亿元老旧厂房改造引导基金充分运用。区内多家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节约能源改造、建设标准化厂房,能耗降低,产品更具竞争力。这个新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明显提升,成功入选“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摒弃粗放式生产管理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的环节,则成为诸多生产企业不谋而合的做法。
在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偌大的装配车间内,鲜少工人的身影。规整的操作单元里,强壮的机械臂不间断地重复着零件检测、标识打印等工作。一辆辆灵敏的AGV自动导向车沿着“迷你道路网”穿梭……在这里,生产模式被重塑。劳动者、生产工具、产品材料这些传统生产力要素在技术创新中得到重组,改变了传统生产所需要的空间与时间。
“以前我们一个车间需要一百人左右,现在用工量减少一半。这得益于从设备、调度到品控等全过程的技术模型。更多的人从前端转到后方支持智能化运维,实现人机互联。”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锡柴工厂副厂长褚兆吉在智能模型展示屏前,描述了这样一种新型生产关系。
类似的全过程介入还出现在红豆股份西服厂中。走进5G车间,一排排智能吊挂线,如同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传送带”,将西服裁片送到操作员手上。在工位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正在进行的工艺、工序一目了然。质检流程中发现的错误也会准确定位到责任人。另一边,5G量体仓精确获取消费者身体数据,设计稿完成就传输到全自动裁床,进行自动排版。
生产和设计“齐头并进”,人力、物力资源在空间里重新配置,发挥出更加优质高效的作用。“通过5G智能化改造,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左右,单套西服成本降低了10%。”红豆股份西服厂生产部部长张功说。
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重组生产要素,焕新时空维度。向绿而行,就是向“新”而行,以“智”谋“新”。
对于无锡传统产业来说,“绿色”是一个形容词,代表着低能耗、智能化;也是动词,以绿色工厂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正在快速成长。近几年来,又以集聚发展的方式,注入了量词的意味。
据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早在2017年,无锡市就建立了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江南电缆入围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2018年,无锡全方面开展工业公司资源利用绩效评价,通过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倒逼企业绿色转型。根据《无锡市绿色工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到2025年,要建成100家以上市级绿色工厂。
一串数字印证了向绿先行的坚实步伐: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4个、绿色工厂39家、绿色供应链8家,省级绿色工厂129家、省级绿色园区2个、市级绿色工厂180家,300多家企业列入2024-2025年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规划……上榜企业中不乏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企业的身影。一众高能耗企业向“绿”而生的转型,稳稳托住无锡建设“新时代工商名城”的底气。
今夏的江浙地区迎来罕见高温。走进无锡能达热电厂的锅炉房,机器低鸣、火苗跃动,空气热得发烫。不过,这个运转了29年的老厂房,在明年底它的设计寿命到达前,将被新的联产扩建项目取代。据能达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冰介绍,稳定供热后关停现有“5炉4机”,预计年节约标煤量29971吨。
热,带来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面对柴油发动机在出厂前热试产生的排放,早在2012年,无锡柴油机厂就率先使用冷试工艺。目前,这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已实现试车污染物零排放,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年均降本2100万元。“我们所追求的绿色,是基于公司发展的绿色,这种绿色要给公司能够带来价值,提升员工的获得感。”褚兆吉说。
图为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的数智运营中心大屏,运营中心窗外是生产厂房。(新华社 发)
钢铁生产中的“高能耗、高排放”,在位于江阴的兴澄特钢看来,同样蕴含巨大的焕绿潜力。依靠科学技术“炼”钢,在钢铁森林中逐“绿”,继列入首批“绿色工厂”名单,2023年底兴澄特钢建成全球特钢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成为传统产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成功范例。
减法带来加成效应,不仅仅出于技术革新,支撑这道算术题成立的背后还有无锡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举措。
火电在我国电力供给结构中,起着保供托底的“压舱石”作用,但也是碳排放的“大户”。能达热电是无锡市东部供热片区的主力公共热源点。2023年,企业利润达8000多万元,其中,有670余万元来自2019年以来“省出来”的碳排放——持续低于国家配额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绿碳交易,变成真金白银。
绿电交易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近日,江苏首笔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上网电量“绿电交易电费”在无锡发行。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将绿色电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开发分布式光伏的积极性,促进行业拔节生长。
绿色金融作为企业向绿发展的加速器,也在日益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无锡逐渐完备绿色金融政策,设立全国首支零碳风险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截至2023年底,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3195亿元。在传统产业焕新领域,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绿色转型、无锡华光环保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淘汰落后产能、无锡科利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数字提升等项目都得到资金支持。
技术创新是绿色转型的关键,而基础研究则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最近,江苏启动56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省科技厅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五市,组织省市联合资助项目,积极带动区域创新。其中,无锡重点聚焦的是集成电路、绿色低碳等领域。
作为环保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宜兴环科园是国内环境治理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高地。目前,宜兴与国内42家高校院所全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成市校合作重大创新载体30余个,先后承担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7个、位居全省前列。
放眼无锡全市,人才无疑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无锡节能环保领域集聚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与国内外3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累计建立各级各类研发平台132家,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集聚链上重点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近1500亿元。
多点发力交互影响,资源实行“超链接”,无锡的传统产业焕新,经络畅通而又目标专注。不久前,无锡出台“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实施建议”,明确到2027年,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新一轮改造升级,落后生产的基本工艺装备基本出清,累计创建智能标杆1000个、绿色标杆500个,全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100%达到基准水平以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也不等于落后、低端。无锡传统产业向绿焕新,就是对“刻板印象”的一次次打破。
今年初,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发射成功,外壳印着无锡名企海澜之家的英文缩写“HLA”。对于海澜集团来说,涉足航天领域并不是第一次“出圈”。
近年来,海澜集团在数字化方面投入数十亿元资金,深耕服装主业的同时,打造海澜智云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据海澜智云总经理徐国平介绍,这一智慧云平台已覆盖化工、化纤、冶金、电子、纺织等八大行业,累计为客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0万吨。
跨界未来产业、交叠新能源“风口”、拓展应用图景……慢慢的变多的传统产业,跳出自身发展,在本固枝荣中萌发新芽,在老行当中闯出新路。
以服装扬名的红豆集团,布局轮胎板块,设立绿色节能的半钢“黑灯车间”,研发出静音棉抗扎胎等绿色产品;一汽解放与高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合作,聚焦新能源转型,进行动力电池产品研究开发;远东控股打造出三座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远东电缆先后获得近20项环保产品专利,将绿色产品推向市场……
“无锡在产业转型中,不仅遵循了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在无锡市低碳研究院副总经理籍春蕾看来,无锡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
近年来,无锡坚持以产业强市为主导战略,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建设“465”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园区集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支持链主企业、头部企业集聚产业资源、拔节价值链条、引领融通发展,一体推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快速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现逐“新”提“质”。
“无锡将绿色转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产业体系调整、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等多个角度。这种系统性思维有助于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保持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籍春蕾说。
“链主”企业带动,“单打冠军”协作配套,超高配套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以集群模式构建“共生共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无锡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一种系统思维。
“公司周边与我们相关的产业、配套零部件企业慢慢的变多,未来我们的海外出口、新能源转型项目,依然想放在这里。”谈及选择无锡作为深度布局的制造和研发基地时,一汽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党委书记董亚洲曾这样对媒体表述。
产业之间、企业之间,是在一条链、一张网、一个群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促进、紧密融合的有机整体。对于传统产业来说,聚合技术、政策、市场等资源的赋能体系特别的重要,企业也可以从集群中汲取营养,在相互竞争中启发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路径。
近日,无锡编制起草的我国首个电动两轮车产品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发布,助力企业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电动车是无锡锡山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占据全国1/3,集聚了雅迪、新日、台铃等众多行业龙头。以园聚链、以链集群,锡山按照“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的思路,着力打造高水平发展的千亿级电动车产业集群。
购买绿电、绿证来降低自身碳排放,是大批外向型企业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今年3月,地级市“绿电绿证服务站”落户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收集、交易指导等服务。这座“双碳”目标下江苏首家零碳定位的产业园区,在24平方公里集聚了300家低碳相关企业。
借助雄厚的产业基础,无锡分布式光伏应用成效显著,工商业屋顶可利用面积近100%实现光伏应用,实现绿色电力自给自足,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作为光伏产业领军城市,无锡不仅拥有奥特维、先导等一批优秀的设备制造企业,还汇集了像国家级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上能电气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位于无锡滨湖区核心地段的山水东路,沿线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与各类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个、累计交易额近亿元。2024年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建设,扎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持续放大技术溢出效应。
太湖明珠、科创明珠、万亿之城、宜居之城、美食之都……在诸多的“锡引力”中,“工业风”为这座江南名城增添硬朗的气质。
2023年,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5万亿元,全市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6.1%。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工业是无锡的骄傲,稳健地支撑着城市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向着未来化跃迁,未来技术以产业化落地。在稳固基本盘的同时,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路“守正”与“创新”相得益彰,充足表现出无锡对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
面对“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能快则快、挑起大梁”要求,无锡把握形与势、时与机,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责任感,在产业转型中以新逐绿、以绿为径、缘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