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9世纪诗人洛特雷阿蒙,终年仅24岁,但有个不可思议的语句传诵至今:“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不少艺术家都喜爱化用这个语句。一般人解不出它的好,只会觉出两个物品忽然活了,似乎有故事在产生。
身为60后的孩子,我十一二岁时,就会踩缝纫机,给自己补缀衣服。当年城里许多孩子,都有这个才能。条件是家境还能够,有一台缝纫机。衣服破了,妈妈又没空补,孩子就自己上手了。更小的孩子,会钻在缝纫机下面玩。他们在踏板上盘着腿,手扶着传动轮,当作轿车方向盘,嘴里嘟嘟嘟的,在幻想中迅雷不及掩耳。
现在除了专业技术人员,再没人比60后70后的孩子,更了解缝纫机了。他们从小就知道,叔叔阿姨成家立业,最牛便是得有“三转一响”。“三转”,是指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一响”,是指收音机。
关于缝纫机的梗,撒播至今盛行不衰的,是讥讽某些人在大众场合的不雅观动作——抖腿。这被描述为“缝纫机形式”。在影院、火车及航班的座位上,你偶然能碰上邻座踩缝纫机般的抖腿节奏。我遇到最厉害的“缝纫机形式”,是在单位食堂。同桌那位吃着饭进入“缝纫机形式”,能把满满一碗菜汤,抖得水波荡漾又涓滴不溢。
家用缝纫机,现已淡出日常日子。“缝纫机形式”这个比方,估量新一代孩子,也会渐渐听不懂了。未来,只能在“言语考古学”里,寻觅这个词儿。
今夏新买的裤子超长,得改短一点。老婆讲:“小区后门马路斜对面,有个老太太开的缝纫摊子,你自个儿跑一趟,5块钱就能改好。”我说,咦,我天天通过,怎样没看到?
公然,在马路对面车库进口旁,一排商铺旁边面白墙边,摆着一台缝纫机,一把倒放的椅子。主人没在,缝纫机覆盖着防水布。上午下午去了两次,都没有人。
现在过日子,衣服不等穿旧就扔,好久没见着缝纫机了。但这一回,真是急需成衣师傅啊。晚上再通过仍是没人在,但注意到,缝纫机边还躺着一把大伞。可不是么,这是露天场所啊,成衣师傅总得防雨防晒吧。
回家问老婆:“缝纫机一向在街角摆着,不收起来吗?”老婆反诘 :“为何需求收?”我说:“会丢掉啊。”老婆显露鄙夷的表情:“为何会丢?”这就无法对话了,两边只好不响。
次日下午再去,缝纫机边坐着老太太,一身大红大绿的花衣裤,典型的闽南乡间女性气质。她一边量裁裤子,咱们一边谈天。我第一个问题是,你的缝纫机,都不抬回家吗?老太太笑笑:“抬什么,不必抬,太费事啦。”再老的女性,同样是需求恭维的。我说,你有50多了?老太太笑作声来:“我有这么年青吗?”
我又问,你在这儿干了几年啦?老太太伸出两根手指。我说,两年吗?她撇了一下嘴,20年啦。我吃了一惊:“20年,缝纫机一向放在这儿?”“对呀,就放在这儿,横竖许多年了。”没有丢过?“为何会丢?”她的答复,竟然和我老婆相同。
“缝纫机街上用了20年,没有坏掉?”“哦,木头面板换了一块,机头一向是好的。”什么牌子啊?“好像是飞鸽吧。”一问一答间,我想起了妈妈用过的两台缝纫机,先是蜜蜂牌,后是蝴蝶牌。那时候,上海撑起了大半个我国的家用机械产品,但我不知道天津飞鸽也出缝纫机。
没话找话,我又说,哎,年岁大了,出来做点琐细活儿,还挺好的。老太太很不快乐,指指头顶那把大伞:“什么叫琐细活儿,这么热这么晒,我在家吹空调不好吗?”她叹了一口气,“我本来是有时机的,钢铁厂那时候到咱们那里招工,目标多,随便去,但我爸不愿。”她指指缝纫机:“在只能靠它了。”
回家路上,满脑子都是缝纫机温顺的哒哒声。我一瞬间想起,当年孩子们裤子的膝头和,补丁的车线,如蜘蛛网一圈又一圈;一瞬间又想起,粗心大意的妈妈,用缝纫机时一不小心,被车针扎穿手指,鲜血淋漓……
慨叹之余,跟朋友聊起街头这台缝纫机。我剖析说,它好歹是一台钢铁机械用品,就这么大喇喇摆放着,小偷和拾废品的,不顺手牵羊吗?就算没人偷没人捡,那清洁工不论,大街居委会不论,城管也不论?老太太的心可真大啊,再怎样也是她的吃饭家伙啊。
朋友讲,或许她四下里打点好了?我笑,你得了吧,她改这条裤子,才收6块钱。她打点得起吗,谁会要这种小打点?我问过,她儿子是开游览大巴的,月收入6000多。
社会文明的前进,主要看日常小事;从日常小事,又可见世道人心。大约25年前,此地的马路井盖老是被盗缺失,常有路人跌得头破血流,在处理机制上各单位推诿,我还参加过副市长招集的窨井盖专题协调会呢。
韶光流通。我猜这个老太太,最早那两天,把缝纫机摆在街头过夜,心里一定是忐忑的。或许上工之后,还会快乐松上一口气,哎,它还在。
现在,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来路不明的废品,没那么好卖了。或许连小偷也知道,专业分工的细化,让他偷了机子也没人会用。工业品的廉价,也让老太太定心:这台缝纫机就算丢了,她也随便能淘到二手机,或许爽性买新的。
拿着改好的裤子,我跟老婆说,我得写写这台街头的缝纫机。她说,这有什么稀罕,写出来让人笑死。我心想,穿越回几十年前,讲到这种今日这种景象,可不是让人笑死吗,不不,是让人开心得从梦中笑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