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飞针走线 须眉不输巾帼
来源:贝博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30 11:32:52
在传统观念中,穿针引线做女红,一直都是女性的“专利”。但如今许多“老爷们”做起针线活来,丝毫不输女性。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这个“乞巧”的日子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港城男士的巧手绝活。
每天坐到缝纫机前,伴随着机器的“嗒嗒”声,窗帘店主陈志法一天的忙碌就开始了。作为一家窗帘店的经营者,与大多数女性经营者不一样,陈志法除了负责接单,还要上门量尺寸并制作窗帘,付出的体力劳动更多。凭着多年的用心经营,他收获了许多稳定的客户群体,生意也慢慢变得红火。
在海州区解放东路附近,一间不太起眼的窗帘店里,今年53岁的陈志法正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布料,动作娴熟的他,没用几分钟就裁好了布料,随后麻利地将布料放在缝纫机上,随着“嗒嗒嗒嗒”的声音,一块毛料很快就在他的手下变成了成品窗帘。这样循环往复的工作流程,陈志法每天要重复很多次,即便他的眼睛已经老花,但因为太熟悉,在给缝纫机穿线的时候,他都不需要戴上老花镜。
陈志法所经营的这间窗帘店,约有40平方米的面积,店内的大部分空间都被窗帘样品所占据,在店面的西面,一堆布料堆在一台缝纫机旁,围成一个小小的工作台,在没有顾客的时候,陈志法基本的活动空间就在这里。他每天早晨6点多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0点,不停地为客户赶制窗帘。
陈志法和爱人都是灌南人,1992年结婚后,两人从灌南来到市区谋生。因为起初并没什么手艺,两口子以卖布料为生。陈志法回忆,初到市区,一切并不那么容易。当时两个人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拉着布料,在市区摆摊,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便无处躲藏。就这样辛苦地打拼几年后,他们终于开了一家销售床上用品的店铺。生意步入正轨后,陈志法将店铺交给爱人打理,自己则重新开始经营一家窗帘店。为了节约开支,店内没有雇人帮忙,一切工作都是由陈志法一个人完成。
虽然独立经营窗帘店的男不多见,但陈志法却认为,男干这一行在体力上占优势,可以独立上门帮客户测量尺寸,在搬运布料方面也相对轻松,但是在语言沟通方面可能要弱于女。他至今还记得,刚开始经营窗帘店的时候,遇到讨价还价的客户,他不太会委婉地和别人交流,有时会留不住顾客,但好在几年下来,他慢慢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与客户交流起来也游刃有余,积攒了很多老客户群。如今很多老客户都与他成了朋友,经常介绍顾客给他,他的生意也慢慢变得好。
夏日的午后,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热浪阵阵袭来。在海州区龙西北路上,一间不起眼的平房内,老裁缝张继宽依旧坚持工作,拿起针线的他似乎忘却了夏日的炎热和身体的疲惫,每一针、每一线都处理得十分细致。
下午四五点时,夕阳透过西边的窗户映射到屋内,让这间小屋看起来亮堂了许多。张继宽一手拿着一件灰色女式西装,一手拿着拆线的工具,脑海中不停地思考着尺寸的把握,完全沉浸在其中。
这间缝纫店,面积约有20平方米,一张长条形工作台和各种具有年代感的机器占据了店铺的大半空间。两张由老式菜橱改成的柜子上,摆放着各种颜色的线团以及客户的衣服。就在这样一间小屋内,张继宽默默地守护着他从事了几十年的裁缝手艺。
今年76岁的张继宽,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所限,就在做裁缝的舅舅家帮忙。起初,只是做些缝缝补补的活。时间长了,他便对裁缝手艺产生了兴趣,成年后,他白天干农活赚工分,到了晚上就开始研究怎么样做衣服。为了学会剪裁,他把父亲的一件旧衣服拿过来拆线、缝补来来反复拆缝了十几次,终于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邻居们慢慢也都知道他有这个手艺,不少人找他帮忙缝缝补补或者裁剪布料。
在他15岁的时候,他四处托人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从此便开启了他的裁缝之路,一干就是60多年。几十年来,张继宽因为手艺好、价格公道,顾客始终源源不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找张继宽做中山装的人特别多,有私人订单,也有单位的大订单,一年的订单多到他数不过来。
那时候,张继宽经常熬夜加班为客户赶制衣服,量身、裁剪、缝合,全都一个人来。除了中山装,有些爱美的女性客户,还会经常拿着最新的时装杂志,带着新买的布料,一路打听找到张继宽,让他帮忙做时髦的裙子或者外套。
如今,张继宽已经年过七旬,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因为找他的老顾客很多,为了不让大家失望,他依旧坚持从事裁缝工作。“这行并不是为了钱,就是不忍心拒绝我的老顾客。”张继宽说,如今做衣服的活儿几乎不接了,主要是接一些帮人改衣服的活儿。至于价钱,他都是让客户看着给。对于一些条件不好的顾客,他能免费就免费。
“只要身体允许,我希望一直做下去,为大家多服务一些日子。”张继宽说,虽然他已经年迈,干起活来不如从前麻利,但相比这方面,他最担忧的还是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他之前带了十几个徒弟,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早已离开了这行。如今,他就盼着有年轻人能够对这行感兴趣并愿意从事这行,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缝缝补补对我来说是件挺简单的事,媳妇不喜欢做的家务就由我来做。”曹永缝补着手中的衣服笑着说。家住海州区路南街道贾圩社区的曹永非常热爱针线活,家中缝缝补补的活儿全靠他,同时他也是个热心人,邻居得知他有这门手艺,都会上门请求帮助。
昨天,邻居张凤瑛敲开曹永家的门,告诉他自己衣服上的纽扣掉了,肩膀处也有些开线,由于自己年岁大,视力模糊,做不了针线活,想请曹永帮忙缝补一下。曹永听完二话没说,就来到张凤瑛家。他拿起和衣服颜色差不多的白色线,快速穿过针孔,在线尾拧了一个死结,又拿起纽扣,对准了衣服,一针一线缝了起来。很快,纽扣又重新牢牢地被缝在了衣服上。随后,他又将衣服翻了下,手从肩口穿过,对准破损的地方用“倒扣”方式缝了起来。不到20分钟,张凤瑛破损的衣服就已经被全部缝好了。
说起自己的缝补手艺,曹永笑着告诉笔者,小时候男孩子都在街边玩闹,可是他却不爱玩,家中姐妹多,他总喜欢看姐姐们缝衣服、缝被套。在其他人看来,针线活都是小女生的事,可在曹永眼中,那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事。看得久了,他也学会了穿针引线,学会了缝简单的衣物。
“那时候家里天天都会有很多衣服要缝,有的纽扣掉了,有的被磨破了边角。甚至有时候姐姐的衣服需要加花边来改变样式。看着姐姐们每天弄着针线活,一块碎布可以变换很多花样,我觉得特别新奇。”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学得很困难,细小的针总会扎在自己的手上,后来练得多了,他也可以娴熟地缝上纽扣。
结婚后,曹永的妻子工作忙,而且从小在很少做缝补的活,家中缝补的事就交给了曹永。家中衣服上的纽扣掉了,被子需要固定在被套上,孩子衣服需要缝补这些曹永都手到擒来。在曹永家中的针线盒中,笔者看到了各种颜色的线,还有很多五颜六色的纽扣。曹永说,这都是他多年来的收集,因为喜爱,所以在生活中特别留心。有一次,孩子的新衣服在幼儿园玩耍时破了个洞,回到家后,曹永找到了一个收藏多年的小汽车形状的布料,裁剪后缝在了孩子的衣服上,原本为了衣服破洞哭闹的孩子看着新衣服上漂亮的图案立刻破涕为笑。
很多人对于曹永热衷针线活的事难以理解,可曹永却说须眉不输巾帼,作为男士也可以将针线活做好。